撕拉片的拍摄过程充满仪式感:手动抽拉相纸、等待显影、揭开成片的“开盲盒”体验,与数字摄影的即时性形成鲜明对比。00后店主小舒形容1.76复古,年轻人“厌倦了屏幕上的完美滤镜”,转而追求胶片成像的“不确定性”和“物理触感”。
厂商停产。
虞书欣、鞠婧祎等明星的晒图直接点燃了撕拉片的热度。社交平台上,“撕拉片”相关线亿,明星同款的“怼脸直拍”教程成为流量密码。消费者不仅为照片买单,更将其视为“社交货币”——一张稀缺的撕拉片,足以在朋友圈或小红书收获数百点赞。
撕拉片(Instant Peel-apart Film),一种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即时显影胶片技术,因富士、宝丽来等厂商相继于2008年和2016年停产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然而,2025年的今天,它却以单张300-400元的高价重返市场,甚至被戏称为“纸片茅台”。
根据杭州大学生小唐的观察,一年前拍摄一张撕拉片仅需200元,如今同一家店的价格已飙升至360元,明星同款版本更是突破400元。二手平台上,一盒10张的过期相纸价格从停产前的70元涨至2000-3000元,部分稀有批次甚至被“秒空”。这种价格暴涨的背后,是供需失衡与情绪价值的双重驱动。
1. **复古情怀的仪式感**
2025年5月,当摄影圈被一张巴掌大小的撕拉片搅动风云时,我站在杭州萧山一家名为“暹罗菲林”的照相馆内,目睹了年轻人屏息等待成像的瞬间。这张售价329元的胶片,被称作“人生照片”,背后是一场关于情怀、稀缺性与资本运作的复杂博弈。
一、现象:从“过时废品”到“纸片茅台”的逆袭
2. **明星效应与社交属性**
3. **人为制造的稀缺性**
二、动因:情怀、稀缺性与社交货币的叠加效应